构建战略传播体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之《宣传工作的使命任务》心得体会
新时代以来,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及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民族凝聚力、塑造大国形象以及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要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强调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构建中国话语传播,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优化、提升传播能力,让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生根发芽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新时代世情、国情的新变化及新情况,在新时代战略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根本任务,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综合效应上下功夫,构建新时代中华文化战略传播体系,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一、坚持战略思维,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构建战略传播体系,传播中华文化,需要从世界全局出发,加强服务大局的战略传播自觉。要视野开阔,紧跟时代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把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时代特质的战略传播体系提升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重要支撑的高度去认识,站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增强精准高效实施战略传播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对外传播,不仅有利于世界全面了解中国、认同中国,还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设良好的环境。世界形势瞬息万变,为了民族复兴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运用战略思维,审时度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致力于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效应,积极整合主流媒体、新兴媒体、国际媒体、社交媒体和各类国内外人文交流主体共同服务于国内、国际传播,让世界了解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华民族价值观,从而为世界呈现中国色彩,真正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吸引力和影响力。当下,我们要坚定信心、坚守初心、坚决创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并自觉身体力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
二、秉持历史思维,坚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心历史思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文化的传播,必须要坚持以厚重中国历史为逻辑起点的历史思维,坚定传播的信心。历史表明,一个民族如果抛弃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就失去了灵魂,发展就会陷入无本之源、无根可循的境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宝库以及辉煌的创造成就,这为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传播优秀文化的自信心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秉持历史思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形成传播合力,清晰地勾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内在逻辑演绎规律及影响范围,为文化自信提供充足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使我们充满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提升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三、运用辩证思维,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辩证唯物主义外因与内因关系理论,决定了我们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首先要加强重视自身传播内涵的建设,以具有丰富人文精神、普世价值以及时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提升传播效果。其次要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华文化,既准确把握中华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又善于发现存在的不足,明确中华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形式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一方面要继承发扬,强化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有内涵,批判性地传承传统文化,进而涵养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同时结合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其意蕴,赋予新时代内涵,以增强其影响力、凝聚力,实现中华文化在历史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另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借鉴、丰富中华文化内涵。世界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长处。民族文化发展就需要吸收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中华文化发展中,我们要既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也强调其民族的独特性,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进而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高质量对外传播提供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与普世性价值的传播内容,进而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华文化在各国家、民族的感召力,提升中国形象的亲和力和亲近感,增强中国话语的说服力以及在国际舆论中的引导力。
四、激发创新思维,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尊新必威,守旧必亡”。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华文化传播体系需要坚持创新思维,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在创新中取得发展。一方面,文化传播内容需要根据新时代变革和实践诉求而创新性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由于时代条件、认识水平、社会制度的局限,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有些文化内容及阐释可能会存在与新时代文化传播需求衔接不够紧密现象,需要我们发挥创新思维,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坚持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时代意蕴,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传播方法、手段也需要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科技进步,传播技术也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媒介不断涌现。因此,要通过提高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向世界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创新中华文化传播方式首先要研究掌握现有媒体传播渠道、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通过创造性转化、提升传播的形式与艺术表达力,更好适应国际传播趋势和发展变化。同时,要瞄准发展趋势,加快技术创新。充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充分展现我国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多样和谐的大国形象,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通过创新传播方法,让世界了解中国,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认识中国,走进中国,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良好环境。
五、坚守底线思维,自觉筑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线“居安思危者,昌盛;知足常乐者,败亡”。中华文化的传播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也会遇到各种出乎意料的阻碍。这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坚守底线思维,做好化解风险的方案。第一,文化传播态度上要立足自我。中外文化都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独特的价值。在文化传播中既客观实际,既不盲目自大、自吹自擂,也不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而是立足自我,系统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自觉自信地呈现我国的绚丽宝藏。第二,文化传播内容上勇于革新。对待传统文化要传播积极、优秀的传统文化,抛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成分;对待外来文化要善于扬弃,既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也要做好以我为主,不“以洋为尊”“唯洋是从”,还要坚持在传播中积极弘扬民族精神,自觉抵制“去价值化”“去历史化”的错误倾向。第三,传播手段上要大胆创新。在传播活动中,既要积极利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传统传播媒介,还要善于利用新媒介、新平台,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手段。第四,传播主体上要强化部门合作。要在多主体、立体式大外宣格局的基础上,横向形成跨部门合力,纵向加强组织调度执行力。
结语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要贯彻执行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和安阳考察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指示精神,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汇聚更多资源力量,让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作者简介:吕村,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长)(本文发表在《党的生活》2023年第6期;光明网2023年6月9日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