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切实强化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在认真学习党史并开展党史宣传教育的基础上,牢固树立起符合党和国家需求,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教育信仰,同时将“为人民服务”以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视为责任,将“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视为目标,努力跟随党的指引并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就是每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要做的事情。
一、领会教育内涵
叶澜在《教育概论》中提到:“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术规范、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这是一个民族兴旺传承的关键。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育引导青年人,树立远大理想,习得丰富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变得更加智慧,积极的态度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建设当中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教人求真,学生要学做真人。教育的意义如此重大,那么,教师扮演的角色也显得更加重要。
作为一名好的人民教师,要认真思考教师的定位和角色问题。第一,如何树立端正的理想信念很重要。坚定自己的信仰,执着于自己的工作,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离不开理想信念。要时刻把党的教育事业做好这件事放在心上,忠诚地践行社会主义教育。如何做到为人民服务,如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崇高的理想必将引导教师砥砺前行、不断奋进。
第二,如何做到教书育人很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要首先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和国家把教育事业发展的宏伟目标理解透彻,明白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哪些人才,应对需求慎重思考,笃行奋进,无私奉献。
第三,如何保持教师的专业化很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引导而不是单单传授书本知识,拿捏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系,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当好指明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果因循守旧,仍然把教师放在教学的中心,不能保持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话,高高在上,冷漠地站立在讲台上,是无法做到让学生信服,更加无法灵活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只有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明白他们的需求,做到不迎合却又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共同发展进步。做一个可亲可敬的教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学生真正的信服,才能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理想。
二、牢记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成长的“精神之本”,是“精神之钙”,因此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构建当代大学青年队伍的稳定性、改革性、圆满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成长的“环境之本”,也是当代大学教师是否“卓越”的验证,由此更好地发挥出人民教师“育人”的根本职责。
用良好的德行来感化学生是教师要终身努力的事情。新时代的到来,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教书育人提出更多要求。作为老师不仅要教学,更重要的还是正身。一方面,一个充满人格魅力、道德修养高尚的教师,那必定会受到学生的拥护。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做到见贤思齐是不容易的,因为社会在飞速的发展,科技创新、人才辈出,随之而来的诱惑也就更多。因此,保持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用一身正气引导学生、感化学生、热爱学生。假设一个老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不能抵御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那又怎么能做到独善其身、精心思考、坚守育人理想呢?关爱学生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嘴上,立德树人需要教师躬身亲行,用强大的理想信念和细致入微的关心关怀感染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一生不懈努力的方向。
在教育事业急速发展的过程中,类似于郑德荣教授和张桂梅老师一样,将优秀师德师风践行到了教育细节中的人并不在少数。加上时代更替,历史更迭,伟大中国共产党也在整整百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建设到发展,从振兴到辉煌的一步步蜕变。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相信有了这种认知的影响,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号召下,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德为先”和“以生为本”,在与党同行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试问作为一名教师,谁不想成为一名出色教育者呢?在通过教师资格证考察时、在教师招聘考试时、在教师入职宣誓时,怕是大家都会充满信心和斗志。但是,天长日久,还能始终保持初心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吗?还能紧跟时代步伐,做一个有理想信念、充满使命感的人吗?还能做一个保持热情、善于思考、用于探索的人吗?还能深入了解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青年成长的一切吗?这些疑问,需要一个赤诚的心。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智慧、力量奉献给自己的职业,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也是一件纯粹的事情。
三、创新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国家提出这一系列新发展战略,是指引教育工作者不断前进的导航。在构建人力资源强国的道路上,作为高校教师更应该思考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实现国家稳步发展。
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变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将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是每一个高校教师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习得生活的经验和技巧不是难事,但保持教学工作方法常变常新是复杂的、困难的、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过去,通过教学工作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可以得心应手地站在教室里与学生侃侃而谈,面对各项工作也可以游刃有余。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应对教育改革带来的冲击,如何应对00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需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加倍努力的。
第一,冲破思维禁锢。完成工作和做好工作,看似相近,实则很远。历代教育家都指出教育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时代在变、对象在变,教育方法如果不变的话,教师就会被自己编织的思维牢笼所禁锢,按部就班地完成各种教学工作,顺理成章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求稳是很多教师的心态,但这种“求稳”事实上就是不作为,也正是党中央正在严肃惩治的对象。教育创新是需要付诸于行动的,是每一个教师都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二,保持积极进取。发展好党的教育事业,需要持之以恒地保持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学生在变,如果教师不变,那教育怕要失去它应有的意义。00后大学生大多都思想活跃、观念新颖,但又冲动脆弱。教室里教师老气横秋讲着、学生死气沉沉听着;不是埋头网络畅游,就是课下活跃万分。唯有上课无法燃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状态,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教师更要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它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股劲,向上拼搏的劲儿。这是创新教学方法的基本条件。谁不愿意和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阳光善良的人成为朋友呢,大学生和教师亦是如此。相比老气横秋、不思进取的教师而言,学生更爱积极进取、活泼向上的教师。
第三,彰显师德魅力。渊博的知识可以通过刻苦学习习得,但是高尚的师德是需要披荆斩棘才可拥有的。这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不仅仅是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如何提升教学效果那么简单,而是从为人处世和扎实创新上彰显师德魅力。大至国家、小到个人都在创新,教师也不例外,古板严厉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幽默智慧正是创新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要坚持做到捧着一颗心,还要做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思路、探索未知。
原地踏步其实就是退步,需求决定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适用于教师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多元化的文化思潮不断冲击大学生的认知,带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文化自信、巩固和坚定学生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理想信念,需要教师用新的方法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勤勤恳恳、砥砺前行,是每一名教师应该做到的,也必须做到的。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在点滴间,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学生,用行动感动学生。保持一个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工作态度,从德、才两个方面要求自己、提升自己。全面学习并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艰难险阻和智慧与力量,把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传递给所有学生,为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奋勇前行。(作者简介:刘洋,女,讲师,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老师。)